宝篆香养生大讲堂系列之艾灸(一)
一、灸法的起源
灸法是人们懂得利用火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,灸法的最早材料为树枝,后因“艾”易燃且具有温经散寒等药理作用而作为灸法的主要原料。灸法疗效显著,应用广泛、安全、无副作用。正如《灵枢・官能》 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即针灸不能治疗的疾病,应改以灸法加以治疗。《医学入门》“凡病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。”
二、艾灸法
艾灸是用艾绒为灸材,点燃后放置输穴或病变部位,进行烧灼产生局部强烈刺激。
1、温经散寒,活血止痛
《素问・调经论》说:“血气者,喜温而恶寒,寒则泣而不流,温则消而去之”。灸法依其火热之性,可温中散寒,则是说艾火的势力能快速透达肌层,直接作用于病表,有良好的温肌散寒、疏风解表之功能,因此对外感风寒表症及各种寒邪之症能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,可治疗中焦虚寒引起的呕吐、腹痛、泄泻等症;又通过经络的传导,温经散寒,治疗寒凝血滞、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,如风寒湿邪所致的痹证等症。
2、镇静催眠
艾叶油有扩张脑血管,改善脑循环及脑缺血缺氧状态,促进脑组织恢复,适应于头晕、头痛、失眠多梦、记忆力减退等。
3、调摄冲任,回转胎位
引起女性问题的基本病机是冲任失调。临床上用于治疗冲任失调所致的月经不调、痛经、闭经、乳腺增生、胎位不正、不孕症等妇产科病症。
4、降逆下气,平肝潜阳
肝气有疏泄作用,调畅全身气机,使脏腑经络之气运行无阻。气机,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。机体脏腑、经络、形体、官窍的机能活动,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。肝的疏泄功能失常,就会出现肝气郁结、肝气上逆及肝阳上亢,表现为头晕、头痛、恶心呕吐、高血压等具有明显的疗效。
5、扶阳固脱,升阳举陷
气有固摄的作用。阳气虚弱不固,轻者下陷,重者虚脱。艾叶性属纯阳,火本属阳,两阳相加,可益气温阳,升阳举陷,扶阳固脱。《灵枢・经脉》说“陷下则灸之”,故临床上用于脾肾阳虚、阳气虚脱、气虚下陷等病症,如眼睑下垂,乳房下垂及乳房发育不良、松弛,胃下垂,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,均可以用艾灸来治疗。
6、拔毒泄热,消瘀散结
早在《皇帝内经》中就有艾灸治疗痈肿的记载,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进一步指出灸法具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,说明热证用灸并非是禁忌。《医学入门》指出:“热者灸之,引郁热之气外发”,而且在《医宗金鉴》中亦认为艾灸能开结拔毒,所以,“热证可灸”具有理认与临床依据。气血遇寒则瘀,艾灸能温阳利气,气行则瘀散,血得温则行,故艾灸能消瘀散结。治疗子宫肌瘤、囊肿以及胸腹部包块等。
7、防病保健,延年益寿
艾草是辛温阳热之药,以火助之,可以补阳壮阳,使人体真元充足,精力旺盛,人体健壮。还可以温通经络,平衡人体阴阳,促进血液循环,调整脏腑功能,促进机体新陈代谢,增强抵抗力,从而起到保健防病的作用。临床发现,常灸足三里、大椎等穴,能激发人体正气,增强抗病能力,起到防病保健,延年益寿的功效。
三.艾灸过程中出现的反应
1、透热: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,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。发现脏腑病症
2、扩热: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。体内有风
3、传热: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,甚至达病所。发现病症,体内有瘀血
4、局部不热(或微热)远部热:施灸部位不(或微)热,而远离施灸的部位感觉甚热。发现病症
5、表面不热(或微热)深部热:施灸部位的皮肤不(或微)热,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腹脏器感觉甚热。发现脏腑病症
6、其他非热感觉:施灸(悬灸)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、胀、麻(经络受阻,有湿)、重、凉(寒)、热(热)、痒(炎症)痛等非热感觉。